星期四 , 3 月 30 2023
Home / 癌症資訊 / 治療營養雙管齊下 點燃癌友新希望

治療營養雙管齊下 點燃癌友新希望

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癌症)已連續39年蟬聯國人死因首位,2018年台灣新發癌症人數更超越11萬人,這個以往好發於已開發國家高齡者的世紀「文明病」,隨著現代人均壽命延長、飲食精緻化,加上生活環境惡化且精神壓力倍增,呈現逐漸低齡化趨勢,估計罹癌人口數將持續上升。

抗癌路漫漫 營養補充不可或缺

癌症與糖尿病、心臟病等同屬慢性疾病,這意味著醫生、患者及家屬都需要更多耐心與韌性去面對這場長期抗戰,在療程規劃上自然也需要考慮更多層面。現今癌症治療的主流方式仍以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藥物等四大類為主並互相搭配進行,但無論是哪一種療程,都像是一道雙面刃,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身體其他正常組織及細胞帶來傷害,進而引發噁心、嘔吐、倦怠、掉髮、黏膜細胞損傷等副作用,因此營養補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長年服務癌友的台灣聯合抗癌協會諮詢營養師Ami表示,治療期間營養與用藥同樣重要,唯有足夠的營養才能幫助受損組織迅速修復。

若因為化放療的副作用而食慾不振,或口腔黏膜損傷導致進食困難,可以考慮攝取營養補充品,更加事半功倍。

除了以高熱量、高蛋白並添加特殊配方的專用營養飲品,彌補一般飲食的不足,抗癌協會中也有不少癌友分享經驗,認為服用褐藻醣膠產品之後,味覺異常、食不下嚥的困擾都得到緩解。

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研究成果豐碩

「褐藻醣膠」近年來成為備受國際認可的癌症患者膳食補充品,這種萃取自昆布、裙帶菜等藻類的硫化多醣體,經科學實證具有誘導癌細胞凋亡、活化免疫作用、抑制血管新生作用及降低發炎反應等機轉。

台灣在褐藻醣膠研究成果豐碩,目前投入相關研究之產官學研醫療單位已達20多所,並發布近50多篇國際醫學文獻,近年除透過細胞及動物實驗來佐證小分子褐藻醣膠對癌症及慢性病的輔療潛力,各項人體臨床實驗成果也不斷累積。

如國衛院的產學合作發表,利用B型肝炎抗原及src轉基因斑馬魚及CD36轉基因魚模型作為觀察對象,分別餵食小分子褐藻醣膠,實驗證明餵食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實驗組可抑制飲食引起的肥胖、脂肪肝、肝纖維化及肝癌形成。

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秘書長顏明德博士也表示,在2017年高雄醫學大學對大腸直腸癌末期已轉移患者所做的隨機雙盲試驗結果顯示,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試驗組疾病控制率(DCR)達92.8%,相較對照組的69.2%表現明顯較佳,由此得知小分子褐藻醣膠併用化療藥物,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且試驗組的對化療的不良反應也有顯著改善,連帶也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包含憂鬱、睡眠不佳等情況並延長存活時間。

除了台灣死亡率排名第三的大腸直腸癌,針對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已完成人體試驗,證實合併補充褐藻醣膠與高穩定藻褐素的患者,能夠顯著降低血清ALT,達到輔助保肝的效果。此外尚有包括肺癌、肝癌、直腸癌、糖尿病、子宮肌瘤等多項臨床試驗持續進行中,有望為更多不同癌種和慢性病帶來新曙光。

褐藻醣膠產品選擇多 經人體試驗最安心

然而褐藻醣膠產品眾多,到底該如何挑選?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秘書長顏明德博士也補充,由於褐藻醣膠不是經由消化系統來吸收,因此產品若標榜純度、溶解度等,並不能作為評判吸收效果的標準。

目前做為臨床試驗材料的小分子褐藻醣膠,是運用特殊酵素水解萃取技術,讓原先分子量動輒為幾萬道爾頓的褐藻醣膠小分子化,有效提升分子活性及反應速度。他也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必須審慎評估,現今廣告話術天花亂墜更常標示不實,挑選時除了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也應檢視產品的宣傳資訊是否記載實驗結果、文獻來源或是逐批檢驗。

更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選擇經過「人體臨床實驗印證」,由醫院診所、專業藥局的醫師藥師推薦的產品較有保障。

隨著治療方式的不斷演進,癌症早期發現機率越來越高,已不再是令人聞之色變的不治之症,在提升疾病控制率之外,最重要還是給予癌友們更好的心理與生理支持,才能創造療程的良性循環。

懶人包:褐藻醣膠怎麼選?
1. 褐藻醣膠是在腸道作用,不應以溶解速度評估效果。
2. 褐藻醣膠是多種單醣組成之聚多醣,會因凝聚效應形成沈澱,不宜過度加工將沈澱物去除,以免喪失珍貴的有效成份。
3. 選擇褐藻醣膠保健品,最好經人體臨床實證,品質更有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
「經由隨機雙盲人體試驗證實: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有效輔助大腸直腸癌轉移末期者之輔助臨床診療」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860期:小分子褐藻醣膠可預防斑馬魚模型中的輻射誘發的纖維化與繼發性腫瘤」
「小分子褐藻醣膠與高穩定性藻褐素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血清丙胺酸轉胺酶 – 一項雙盲、隨機分配、對照試驗」

更多健康資訊:

推薦閱讀

體重驟減 若有這些症狀須提防癌症

如果不是刻意減肥,出現突然的體 ...